我们学校有一套较为成熟的“全员育人”管理制度,各位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可以借鉴,下面我对我这些年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全员育人”管理班级,提升教学成绩的一些做法。
一、小组合力、共同成长
相信在座的各位在教学中都用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育观念,它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创意和实效的教育理论。这种学习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认知品质,是目前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而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组合是首要前提。
①合理配置、高效运行。 我将全班分成13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4人组成。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以及个性特征等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按照成绩将全班分成四大组后重新搭配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其中每组优良中差四个人为一小组。
②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的责任感,我们在每个学习小组中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监督员各一名。小组长由成绩较好、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组织全组成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与交流、互帮互助、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等情况进行加扣分的登记,在反思课上汇报;监督员的职责是监督组内纪律。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职责。
2.建立小组合作的积分机制
在制定《班级综合素质考评细则》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早读、作业、背诵等方面的积分评价制度。比如,早读认真、作业按时完成、按时完成背诵任务每次加2分等等。相应的,每项不符合要求的扣2分。同时,积极开展课堂展示评价。在某些课堂上,如语文课前交流环节,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组员可视情况补充。任课老师根据各小组发言情况给予加分奖励。
3.建立小组合作奖惩机制
有量化就要有评比,依据《班级综合素质考评细则》,值日班长、课代表、考核小组组长每天在反思课前公布每个人的考核得分,最后形成一天的考核结果。周五离校前得出周考核结果记录到全员育人表格中,纸质表粘贴到《班务档案》上。我按照一周一汇总,一月一表彰,一学期一总结来进行奖惩,对于排名前三的小组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学期末评选出优秀小组。除此之外,每周的座位选择也是由小组的排名来决定。
4.善用小组合作模式,用团队力量带动班级进步。小组合作模式可以运用到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语文、英语早读的检查落实、数学课堂的小组探究或者互助讲题、政史课前检测等等。我的英语课堂经常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预习、复习或者讨论错题等,学生从小组合作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参与合作的快乐,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每天反思课上我会给2分钟时间让组长来总结今天小组成员各方面的表现,对优点进行表扬,不足之处给出建议。
通过优化合作学习小组,建立有效竞争机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同奖同罚,荣辱与共的观念。这样,在一个小组里,一个人的进步或退步不仅仅只是个人的事,而是与学习小组中每个人的奖与罚密切相连,促使人人自觉学习,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二、导师合力、全面护航
“全员育人导师制”建立了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与导师协同合作的“导师团”,充分发挥团队的积极作用,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我是导师,心系学生成长和班级进步
我们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在班级群里,随时为班级服务。班级不只是班主任的事,所有任课老师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当发现班级里出现问题时,应积极主动去想解决办法,或者结合班主任老师共同寻找解决办法。我非常感谢曾经和我搭班的所有老师,他们急我所急,想我所想。记得2021年接手一个全校出名的班级,孔新颜老师看到学生跑步时总是不能快速成队,下午体育训练时总有人退缩不前,她想了好几种办法,用一周时间尝试,最后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孔新颜老师就是用她的责任和担当给学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很好地践行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教师是一个需要责任心的职业,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于娟老师,每每发现班里有啥状态或者苗头,她就会利用她的课堂去上一节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感恩于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呵护,也回报老师以优异的成绩和尊重。她们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关怀为学生们提供了中学时代最珍贵的财富。在他们身上,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与成长。
2.我是导师,助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我们每个班级配备有大约七位导师,他们在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生物老师刘宗丽老师,她常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是我的受导学生,有啥问题你随时找我。地生会考前,很多学生找到她倾诉压力,她耐心地为他们提出建议并给予学习上的指导。中午饭后,她常常出现在教室里为学生答疑解惑,她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为孩子们点亮前行的灯塔,引领他们探索知识的海洋,切实助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三、家校合力、共筑梦想
孩子学习的成功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和鼓励,学校教育的成功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育不是单方努力,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更需要有家长这一同盟,一起完成教育使命。
1.开好家长会
家长会对于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期的各个阶段,班主任会根据班情不定期召开家长会,旨在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提高家庭教育观念,真正形成家校合力。
2.用好班级群
良好的班级群沟通可以提升家校共育的效能。也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家校共育平台,使得家校沟通更加及时、多元。班级群成员在班主任的引领下携手唱响“家校互信,家校共育”的主旋律,在班级微信群内营造充满正气、积极向上的交流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家校之间的良好互动。我们做班主任的都很擅长班级群内分享孩子在校学习和生活,这对家校共育的积极影响包括:增强家校沟通透明度,促进家长更深入了解孩子;鼓励家长参与教育,形成家校合作;增进师生、生生关系;以及提升教育效果,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这些都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3.面对面交流
作为班主任,我们都遇到有些学生需要特别照顾或对待的。这时,我们就要和家长进行沟通,达到“治病救人”的教育效果。与家长交流的原则是不抱怨、不指责、不诋毁,应尽可能做到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只有老师与家长肩并肩,一起发力,才能推动孩子成长和进步。老师与家长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会越成功。家校有效沟通首先需要老师主动出击,站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角度和家长说清楚自己的带班或教学理念与目标,让家长能理解老师的确是在为孩子考虑,从而树立对老师的信心,开展家校活动。与此同时,也让家长认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学校与家长应该是一种相互沟通、理解、帮助的互补关系,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而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统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老师和家长站在一起,双向奔赴,远行不辍。在教育路上孩子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拥有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老师和以身作则、永不缺席的父母!在这一场爱与信任的交流中,家长们的眼里有认同、理解与支持,老师们收获了教育的同盟军,家校建立起了坚固的桥梁。我们坚信: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联合保驾护航下,孩子们一定能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谢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