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园地 > 精品教案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时间:2009-10-16 00:58来源:教导处 作者:董艳 点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和韵律,读出美感。

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借助文言翻译的有效方法,正确地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故事内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学习古人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体会孟子说理文章的特色。

教学重点

1、读出文章的感情和韵律,读出美感。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体会孟子说理文章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只青蛙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在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过这次水还没有开,青蛙躺在里面,觉得挺舒服的,洗了个热水澡。最后,青蛙熟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其实,古时候有个学者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谁呢?他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二、了解作者

1、学生讲关于孟子的方方面面,畅所欲言。

2、教师总结孟子的信息,用大屏幕放映ppt,并请一个学生读,加深大家的印象。
孟子(372—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三、疏通文意

(一)指导学生自学

1、教师范读或者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字音或停顿。听读后,自主阅读课文,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上的感知,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读出停顿、节奏,读对字音,读出韵律和美感。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二)互动探究,研习重点词句

1、疏通文意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桌之间、小组之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把不理解的词语、不会翻译的句子写在黑板上。小组抢答。

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翻译句子的方法有“补”、“留”、“换”、“删”、“调”、“变”,“直译”和“意译”等。要求同学们在翻译时要运用老师教过的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认真、高效,如遇问题,则可以向附近的同学请教,再无法解决,就写下来,留待全班解决。

四、研读课文

(一)指导自学:认真再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有没有证明这个论点的论据?

2、文章第一段举了哪几个人的事例?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的故事吗?

3、这段话讲了很多逆境成才的例子,你能否用“        举于          ”的句式再举几个实例。

4、这段话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二)师生互动,深入理解文意。

1、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据是六个人物事例。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阅读积累,简述六个人物故事。

3、学生进行仿句练习,只要所举事例能证明论点,教师就要肯定学生的回答。

4、这段话是排比句,突出说理的那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孟子说理文章的特色。)

(三)师生共同解读第二段

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要点:人处困境可以激发斗志。

2、于人如此,那么这个道理是否适用于国家呢?文章是怎么阐述的?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说明一个国家假如没有忠臣贤士,没有忧患意识,往往会灭亡。

3、你能否举几个因为安乐而亡国的例子?

唐玄宗的例子、隋炀帝的例子等

五、反馈检测

1、这篇文章论证周密,说理气势磅礴,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要点: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

2、你对于本文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对你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本题不设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3、背诵全文。

 



------分隔线----------------------------
------分隔线----------------------------
返回顶部
济源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