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优质学校:义务教育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标杆
PISA测试结果显示,一大批不挑生源、没有特殊资源配置、在社会上还没有形成显赫声誉的普通学校的整体进步,托举起了上海基础教育的基准线。这就给我们启发:要重点研究和总结好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是如何走向优质的。这些市民身边的好学校,虽然生源一般,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立足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内涵非常丰富,成效十分明显。这样的学校正是我们需要的学校。
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为什么?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
我们认为:人的发展理应成为一所学校关注的起点和终点,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内心世界,进而通过课程的浸润使其内心世界丰富而有追求,这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一所学校成为优质学校的核心要求。
单一的分数指标已无法反映出学校对孩子个性需求的满足,无法反映学校对改变孩子内心世界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如果一所学校能真正对不同起点的孩子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其不同的发展路径起到推动作用,那就可以判定这是一所优质的学校。
尽管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各异,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同,但只要他走进学校,就能够促进其内心世界的发展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当他走出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能够充满自信,这就是一所优质的学校。
为此,上海确立了“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通过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促进教育内部改革传统弊端,回归教育本源和对人的发展的深度审视,实现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利益,这是政府办好义务教育的必然选择。
项目不是评选,不给学校加上某个头衔、称号,也不追求政府给予学校特别的资源投入,而是通过总结提炼“新优质学校”的办学经验,树立价值标杆,来引导大家重新认识什么是优质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推动学校回归教育本源和对人的发展的深度审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创设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
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和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决定国家课程校本实施成效的关键因素。上海市推行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推进上海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1.以学校课程计划为抓手,提升校长的课程规划能力。学校课程计划不是一张课表,而是学校近期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施策略、评价管理等可操作的整体规划。上海从2007起,要求上海所有中小学校每年必须制订适合本学校特点的学校课程计划。把课程计划的编制和修订,作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抓手。
2.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突破口,提升课程实施能力。上海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落实教学基本规范,二是把握教学基本要求,三是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式。在抓好规范的基础上,引导校长把基本规范内化为领导教学活动的自觉行动,把课程标准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基本要求,变革教学方式,实现增效减负。
3.建立学习型团队,提升课程研究能力。课程实施是团队行为,校长需要带领教师团队落实学校课程计划。要进一步加强“以校为本教学研修”。同时,通过制订和实施学校、部门和教师个人的发展规划,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长,不断提升教师课程研究能力和执行能力。
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回应社会热点,遵循认知规律
强化课程标准的教学指导作用。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实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严格要求学校遵循课程标准,不拔高教学要求,不争抢教学进度,不加大教学难度。实施评价改革,首先缓解分值给学生和家长造成的过重心理压力。
我们并不是把孩子定义为一张白纸。我们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已6周岁,在进入学校之前都已经有非常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都有不同程度的经验获得,这些经验的获得有的体现为认知水平的提高,有的体现为以情感、能力的提升。这都构成了日后学校学习的重要基础。
对学校来说,因为对知识,对能力有更加具体的、分级的系统要求,因此在校的学习过程,不能像学前那样简单化和生活化,尽管我们的老师会把所学的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里面,让我们的孩子通过生活经验的习得的方式来获得他的课程学习的成果,但是毕竟学校的课程学习同学生在生活中间的经验习得是有区别的。
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课程标准会对老师怎么教学提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并且来实施教学这是老师必须做的。老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
学生有一定的差异,就生活的体验来说有的多一些,有的相对少一些,但是不管这些孩子具备了什么样的生活经验,当他进入学校以后我们学校的要求是基本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起点、态度和能力帮助他们达到课程学习的要求,因此老师要把重点放在设计针对不同生活起点孩子的课程学习,研究如何让学生在他们的课程学习中建立起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作业:减负增效,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当前,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作业效度的轻视几乎是个“致命伤”。从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精选有针对性的作业,到认真逐一批改作业,再到发现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个别辅导,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矫正——改进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既能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程度,又能为下一轮的教学找到扎实的新起点。
当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又不加选择地压给学生过量的作业,以为只要多做练习就能提高质量,作业之后既不批又不改,只让学生自己对答案,耐心的“面批”不见了,有效的“更正”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千人一面的“一课一练”,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吗?高效率作业环节的缺失把教学的连贯过程‘拦腰斩断’,反馈失去效用,辅导又不跟进,学生学习成了“夹生饭”,而考试和下一轮教学又按部就班地叠加上去。
上海开展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调研的目的:
- 了解作业设计与实施中的主要问题与产生原因;
- 提炼作业设计与实施中的关键因素与成功经验;
- 初步探索作业设计与实施品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等;
- 为进一步推进“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品质”项目的推进提供前测数据基础。
调研的主要结论:
- 作业是占据教师大量时间的工作内容
仅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教师平均每天要花超过2.5小时的时间用于作业的设计、批改、分析、辅导与讲评。
- 绝大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认可作业对于学生的作用
教师、学生和家长均认为做作业很有用,持非常正向的认识;小学生要比初中生更为正面地看待作业,差异明显。
- 学生作业时间长、睡眠时间短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是通过学生问卷,家长问卷,教师问卷,还是专家的文本分析结果,都充分显示了各个年级作业时间长,睡眠时间少的现象。
- 教师对作业时间的判断明显低于专家、学生和家长
如果说学科专家对作业判断时间已经偏少,那么教师对作业时间的估计又明显低于学科专家、学生和家长。
- 学生做额外作业是不容忽视的作业负担来源
几乎所有家长都会为孩子购买一些教辅资料作为额外作业。对于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家长布置额外作业的频次会增加。
- 作业设计质量存在明显不足
作业设计各因素水平层次差异巨大,科学性分值很高,而选择性和多样性分值则极低;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目标意识明显缺乏;作业难度上,机械重复类作业较多,而部分作业难度又高得离谱。
作业设计与实施改革举措
1.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质量。
学生作业量大,作业时间长,作业效果不佳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教师作业设计的能力问题,如判断和选择作业的能力。提高教师设计作业的能力应该成为今后作业改革的重点。包括如何从作业目标,到作业内容选择,到作业难度确定,作业整体结构反思等。
(1)作业的功能确定:通过作业是巩固知识,还是培养能力,还是加强学生间的合作?这是作业目标和内容的设计的前提。
(2)作业目标确定和整体设计:依据什么来确定作业目标?课时作业目标和单元作业目标的关系是什么?每日作业目标、每周作业目标和学期作业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3)确定作业的整体水平与作业难度分布:作业处于怎样的水平比较好?作业难度应该如何控制和判断?
2.加强作业实施过程中的统计与分析
调研发现,教师几乎不对学生作业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这就影响了作业反馈与诊断功能的发挥。因此,要倡导教师对学生日常作业情况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分析反思,从而为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策略、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提供基础。
(1)针对全体学生的统计分析。
(2)针对核心目标的统计分析。
(3)针对跟踪对象的统计分析。
3.加强作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提高作业管理的整体设计:学科、年级各自为政,前后矛盾、缺乏整体设计现象比较严重。学校作业管理要整体设计,加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提高作业管理内涵和可操作性:学校要在管理中关注作业设计、分析等关键问题。管理文本要关注操作方式。
(3)加强学校作业管理中对教师作业能力方面的关注:研究发现,作业设计质量与教师自身的作业设计能力密切相关,而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与教师所获得的作业专业培训和教师的作业反思习惯等高度相关。学校要系统规划设计教师作业设计和实施方面的专业培训机会。
作业管理建议:
①作业功能、作业设计、作业批改、作业统计分析、作业研究应该成为作业管理文本的主要内容;
②教师要养成建立单个作业属性表和节、单元作业属性表的习惯,并通过属性表设计或者选择作业;
③教师布置的作业自己应该做一遍,并记录作业时间;
④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批改,批改时要尽可能提出指导或者订正、完善意见;
⑤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对作业的统计分析研究,建立和指导学生建立作业档案;
⑥作业的设计、批改、统计、分析应该成为校本研训的重要内容。
五、信息化:构建支撑教学管理深度变革的数字化环境
美国教育部长邓肯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其问题的核心就是教育为什么没有发生结构性改变。最新推出的《地平线报告》曾预测云计算、移动学习、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将成为基础教育的应用方向。
事实上,上海已经在这些领域展开了探索,但关键问题还是在于找到“意义”,只有让每个人都找到学习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时空改变行走和思维方式的意义,那么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结构性突破。
- 建立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支撑系统。支撑教师在线备课共享、布置和批阅作业、在线答疑等教学活动,支撑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完成作业、讨论协作等活动,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学习分析试验。
- 建设碎片化、低结构的微视频、短视频库。完成全市1500种中小学教材及其相关拓展型读本的数字化。探索建立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碎片化、低结构的微视频、短视频库,将微视频、短视频作为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的重要资源,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 营造课堂教与学的数字化环境。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 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力。实施“信息化教学力提升计划”。探索实施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模式。对基础教育教师开展以实用技能为核心的信息化培训和考试,并通过在线培训中心逐步服务广大学校,促进教研方式转型。
(六)绿色指标:给学校教学质量“定期体检”
“绿色指标”的十项指数
2012以来,我们与教育部课程中心共同探索“绿色指标”评价体系,从十大指标来反映我们获得成绩背后的代价,并通过大规模数据的读取和分析,找到我们教育质量观改变过程中的优势和薄弱环节,通过“处方式”的建议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决策和教学方式,并逐步将这种“数据实证型”模式架构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改进过程中去。
评价改革的着眼点在于管理和教学模式的转变。评价本身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作为全面了解教育教学状况的一种手段,作为发现和诊断教学问题的一种方法,作为教学决策的一种依据。
总体构想: 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结语
未来的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基于学校改进持续供给优质服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推进课程教学的深度改革,加快信息技术的运用,以系统思维面对未来内涵发展中更复杂、更深刻的变革,让基础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整理尹老发言,内容基本原版)
201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