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元素
教学目的: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重点: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过程:
一:元秦
提问)1.对原子来讲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三者的关系是否相等?
2.质子数+中子数的和等于什么?
元素概念在举例中导出,元素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已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但组成的物质已超过3 000万种。
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同桌交流:看“蛋糕”分块,想市场份额,来理解地壳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并知道某些元素含量虽小,但作用巨大。
指导学生分析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原子,从而使学生概括找出以上物质中都含有氧原子且这些氧原子中核电荷数都为8,综合其余几种原子核电荷数的分析,指导学生抽象的得出同一类原子的本质特点是核电荷数的相同,进一步引出元素的概念,通过概念含义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讨论> 见课本71页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知识。进而明确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而元素没有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原子和元素的理解发生混淆,接下来通过对比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
元素 |
原子 |
概念 |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区分 |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
范围 |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
举例 |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
联系 |
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
〔讲解〕元素没有数量概念,可以借下面的例子来理解:“水果”是苹果、梨、桃等的总称。买水果时只能具体买一斤苹果或二个梨等,但不能说买一斤水果或二个水果。
二: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2.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1.写法、读法
(1)1—20号元素是按质子数1—20排列的。
(2)写法一大二小
元素名称的一般规律::“钅”表示金属;“石”表示非金属固体;“氵”表示非金属液体;“气”表示非金属气体
三、元素周期表
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为此,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有序的排列起来。简介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表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每一横行(周期)
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
说明: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这说明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由1个递增到8个,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然后又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8个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名称的来源,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每一纵行(即族)
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
三、本课小结:
<学生活动>1、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有哪些收获?
2、你从人类对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得到什么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