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与角》教案
济水一中 王艳芳
2013、12
《线段与角》教学设计
济水一中 王艳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复习巩固线段与角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算;
2、让学生在线段的运算与角的运算过程中体会类比的思想方法;3、使学生逐步体会和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整体思想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继续研究和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研究线段与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去发现角的运算与线段的运算的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设计:
一、自主探究 你会填
1、 线段的和差与角的和差
㈠根据图形填空:
(1)AB= + ;
AC= - ;
BC = - _____.
(2)若AC=3, AB=8,则BC= _____.
㈡根据图形填空:
(1)∠AOC = ∠ +∠ ;
∠AOB = ∠ -∠ ;
∠BOC = ∠ -∠ ;
(2) 若∠AOC= 65 °, ∠BOC= 15 °,
∠AOB=_____;
2、线段的中点与角的平分线
㈠根据图形填空:
(1)∵ 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____=_____=___AB
AB=___AC=___BC
㈡根据图形填空:
(2)∵ OB是∠AOC的平分线,
∴ ∠___= ∠____=___ ∠AOC
∠AOC=___ ∠AOB=___ ∠BOC
师生活动:1、学生填写学案自主探究
- 生看课件对答案并更正
- 师总结:线段有和差,角也有和差;线段上有特殊点——中点,角中有特殊线——角平分线。
4、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线段的和差与角的和差,线段的中点与角的平分线的复习,使他们初步感知线段与角有相似之处。
二、互动释疑 你会想全面
1、 已知,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AB=14,BC=6,
则AC= .
2、已知,∠AOB=65°, ∠COB=25°,则∠AOC= °
师生活动:逐一完成1、2,由学生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图形。完成后让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线段与角在计算上的相通之处,又让学生体会了分类讨论思想,更让学生通过总结提升,知道了以后思考问题要考虑周全。
三、反馈拓展 你会比较与分析
1、变式: 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C = 8cm,CB = 6 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1)求线段MN的长;
(2)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将“AC = 8cm,CB = 6 cm”换成“AB = a cm”,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
(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B = acm,M、N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写出你的结论.
师生活动:1、学生思考解决(1)(2),然后由学生讲解汇报。师板书(2)
2、 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题的变化,然后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再由学生讲解。
3、 由教师的问题“从上边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对此题提升。
设计意图:由互动释疑中的1进行变式,一是让学生感觉到既熟悉又陌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题的设计是从特殊到一般,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探究问题的过程。
2、变式:已知,∠AOB为直角,∠AOC为锐角,且OM平分∠BOC,ON平分∠AOC.
(1)如图1,当射线OC在∠AOB的内部时,∠MON= 度;
(2)如图2,当射线OC在∠AOB的外部时,∠MON的度数是否改变,请通过计算说明.
师生活动:1、学生通过跟线段的比较,用研究线段的方法来完成此题的探索;
2、由学生讲解汇报;
3、通过教师的提问:“若∠AOB度数变为α度,结果又会怎样呢?”对此题拓展,并和线段的问题进行类比。
设计意图:由线段的计算类比并过渡到角的计算,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线段与角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去学习,真正体会到线段与角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也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也为学生研究其它问题奠定了方法基础!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发现了线段与角都有哪些相似之处?
五、作业: 你会学以致用
1、 整理学案
2、已知: B、C是线段AD上两点,且AB:BC:CD=2:4:3,M是AD的中点,CD=6㎝,求线段MC的长。
3、如图, BD平分∠ABC, BE分∠ABC为2:5两部分,∠DBE= 21 °, 求∠ABC的度数。
设计意图:设计的作业题是课堂上类比思想的延续,也体现了方程思想,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研究其它问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