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九一八》课堂实录
赵红志
导入:播放《松花江上》
教师: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长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略的愤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了解那段苦难的岁月,走近那段令国人深感耻辱的历史。
多媒体展示:出示卢沟桥事变的表格,学生自学,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地图,请学生思考: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学生: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沦陷图。
教师:当时南京政府蒋介石的态度如何呢?并多媒体展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学生:不抵抗。
教师: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帅,为何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任由日本欺侮呢?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二: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里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
材料三: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材料四:1931年10月,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请根据以上材料,学生探究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教师总结:在这些心理和论调的作用下,蒋介石坐以待毙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多媒体展示:图片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的和日本在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
教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如何做的呢?
学生: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抗日义勇军,共产党派杨靖宇在东北领导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那哪一结论?
学生: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过渡: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没有阻拦住日本步步进逼的侵略,日本占领了东北以后,把矛头指向了华北,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
教师:自学西安事变,思考:西安事变的背景、目的、时间、经过、结果及意义?
学生自学完以后起来交流自己的收获。
讨论:张学良和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为什么会“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呢?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整理为:1、日军侵略东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2、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3、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4、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活动与探究: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教师归纳: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进一步侵略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教师:所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谁能说出其意义?
学生:十年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归纳:在民族大义面前,国共两党终于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团结御辱,共赴国难,预示着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中华民族在大敌当前时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张学良以个人之失,换来民族之得,虽是个人的不幸,却是民族的大幸,他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教师小结:九一八事变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中共和人民奋起抵抗,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但并没有阻拦住日本的侵略,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反馈:
1.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地点是( )A.南京 B.上海 C.沈阳 D.长春
2.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是在( )
A.“一·二八”事变后 B.“九一八”事变后
C.“八一三”事变后 D.“四一二”事变后
3. 1931年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的抗日队伍是( )
A.抗日救国军 B.抗日义勇军 C.八路军 D.新四军
4.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到西安参加谈判,逼将抗日的是( )
A.周恩来 B毛泽东. C.张闻天 D.朱德
5.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 ( )
A.改善两党关系 B.粉碎亲日派的企图
C.实现全民族的抗日 D.寻找发展红军的机会
授课教师
------分隔线----------------------------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