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教育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而教?》,我深受启发,也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教书呢?想必大家都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座高楼。”第三个人笑得更灿烂:“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面两个人的老板。
原来看过之后自己觉得里面蕴含着很深的哲理,究竟是什么?自己也说不出来。直到自己看了这一篇文章后,才有所感悟。
心理学研究显示:一个人把工作的价值看得越高,由此激发的动力就越强,在工作中焕发的内部力量就越大,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一样的砌墙工作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前途。
第一个人为建一堵墙而工作,砌墙的价值局限在一堵墙,他在砌墙中焕发的内部力量就很有限;
第二个人为建一座高楼而工作,他把自己的工作看作建设一座楼的一部分,砌墙的价值扩展到一座楼,他在砌墙中焕发的内部力量就比较大,工作态度也要好许多;
第三个人为建一个新城市而工作,他把自己的工作看作建设一座城市的一部分,砌墙的价值扩展到一个城市,他在砌墙中焕发的内部力量就更大更多,工作态度也就更积极。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师,我们教师也应该常常反问自己:我在干什么?无外乎下列四种选择:
第一种老师,以谋生为目的。这种老师视教书为谋生的手段,是一种赚钱的、用以养家糊口的职业。
第二种老师,以自傲为动力。这种老师往往是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他们追求的是发现自我、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他们自傲的原因是因为害怕失去面子。由于太重结果,他们会很在意丢脸和失意,或者被他人拒绝和反对。问题是学生们往往又最爱挑老师的不是,面对“不听话”的学生,这种老师很容易失去耐心。
第三种老师,以教育为己任。这种老师以为国家育人的责任感来教书,他们在教书的过程中很注意用个人的人格力量去改造人。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试图告诉学生怎样做人,他们往往有强烈的使命感,认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亡。他们当中只要坚持下去的都能成为名教师,乃至教育家。
第四种老师,以爱为根本。这种老师爱满天下,倾心育人,他们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学生,他们不管经受什么样的挫折和磨难,他们还是不断地坚持……他们往往淡泊名利,求真务实,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是为了人类的明天,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最终都成为一代宗师,他们的名字灿若明星,流芳百世,他们是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斯霞……
第一和第二两种老师我认为就像砌墙案例中的第一个人,他们把自己工作的价值看得较低,没有理解自己工作的崇高社会意义,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永远做着“教书匠”的工作。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都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教书?
你为什么而教书?
时间:2009-10-17 13:34来源: 作者:郭江波
------分隔线----------------------------
- 上一篇:宽容学生 快乐自己
- 下一篇: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桥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