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赵谦翔与绿色语文》有感
初次知道赵老师是在几年前的《语文教学通讯》上,那时他的“绿色作文”正风靡整个校园,给我本已“枯萎”的心注入了青春的活力,“绿色”两个字也从此深深地印在我和学生的心里。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再次聆听他的教诲是在那年的教学年会上,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无不显示着他不老的青春。有幸拜读他的这本专著,更让他的形象在我的头脑中深刻化,具体化——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名人,也是一个实在、谦虚、质朴的普通人。所以我尊敬他的人品,更仰慕他的学识。所以我称他为赵老师,尤感亲切。
他喜欢自我陶醉,有孩子似的“虚荣”,这是他给我留下的第一深刻印象。他常常让别人分享他成功的喜悦,也常常从别人那里分享他人成功的快乐。他的激情四射正是他才华的集中显示。我无法想象,赵老师在繁忙琐事与世俗功利之中,是如何让自己的心灵也自我陶醉的。我只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颗蓬勃火热的心在不停的跳动,一枝一叶总关情啊!《献给我可爱的苦行僧们》是对学生心灵的慰藉;《学会自立吧,我可爱的弟子们》是对学生心灵的净化;《愿你们接过焦裕禄的班》是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他是一个学者,同时又是一个教师,他用他的一支笔演绎了自己人格的伟大,同时,他的学生也回赠了他一笔永不磨灭的财富。你听,董微微是这样说的:1、我要为老师塑一座如青松般生机勃勃、永不凋谢的像,名字就叫“不老的先生” ;2、我要为老师塑一座如盗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的像,名字就叫“不凡的先生”;3、我要为老师塑一座巍峨如山的像,名字就叫“不倒的先生”。这就是学生对赵老师的高度评价。学生的作文字字如矶,篇篇优美,还原了绿色,延续了他的优点。赵老师能不快乐吗 ?他能不自我陶醉吗?他的“虚荣”正是他走进学生心灵的表现,也是他智慧闪光的体现。做人如此,做学问又怎样呢?
“青春做伴好读书,启迪人生做贵族。”这是这本专著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做为教师,我们教书育人,可谁又是在真正地育人的灵魂?我们是否已把一个个花样年华的学生都渐渐变成了一个个学习的机器?是否整日忙得昏天暗地却碌碌无为?是否淡漠了对高尚的尊敬、忘记了对伟大的追寻?扪心自问,和赵老师相比,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我们在无意中荒废了学生的学业和自己的精神田野,等到杂草丛生的时候播种希望的种子已经浪费了大好时光。
遗憾的是,现在“读书人不读书,教书人也不读书”,许多老师恨学生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我自觉羞愧,任教多年,总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拒绝读书,不用说是“常流水”了,就是“一桶水”也到了快枯竭的时候了,更不用说启迪心灵做精神上的贵族了。现在,我时时感到,要想启迪学生的心灵,首先得有一种想做“贵族”的境界,这是根本,也是对自己精神意志的一种考验,更是爱学生的一种最高体现。
赵老师爱学生,他的爱是一门艺术。他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排解学生的苦恼和困惑。他的班会演讲独出心裁,慷慨激昂,鞭辟入里;他与学生谈话,察言观色,娓娓道来,那热忱,简直是一个牧师在讲道。我们对学生的爱能达到这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吗?
想想自己,不是理论家,也没有高深的知识修养,不能为学生“居高临下”的指导,可为什么不能像赵老师一样躬亲示范呢?又为什么不从最根本的小事入手呢?又为什么不敢让学生打破常规,还原他们原本的青春本色呢?所以,自己不快乐,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自己给自己套上精神的枷锁,自己给鲜活的生活蒙上了一层灰色。细细读完此书,掩卷沉思,我不禁激情澎湃:高山美在险峻,大海美在浩瀚,夜空美在深邃。而人呢?心灵博大,方显英雄本色。“绿色”两个字已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绿的盎然,绿的精神,绿的斗志昂扬!
今天我也对自己说,“勤奋、钻研、执著、严谨”是我追求的目标;自我陶醉,让学生欣赏,是我追求的境界。我会时刻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学生一起走进“快乐的绿色语文课堂”。
读赵老师,我读到了他的博大精深。读他写的书,我读出了书中的灵魂。所以,我想对所有还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教育者说:读《绿色语文》千遍也不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