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 教师 |
裴会霞 |
课型 |
新授 |
授课 时间 |
9.14 |
||
课 题 |
《湖心亭看雪》 |
||||||
教学目标 |
1. 熟读课文,使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掌握字词的音、形、义;进而疏通文句。 2. 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赏析雪后奇景并体味白描手法。3. 使学生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及其故国之思。
|
||||||
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是”“更”“强”“白”等),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2.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超凡脱俗的雅趣。
|
||||||
板书设计 |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奇景:白描 超凡脱俗 清高孤傲(清高自赏) 思恋故国
|
||||||
教学后记 |
这节课学生反应很好,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和连贯性,口语表达也有一定提高。教学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入佳境,对课文重点的理解、对难点的突破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第一课时 一、自主探究(10分) 1.导入: 你知道哪些写“雪”的诗? 图片导入 2.介绍湖心亭和作者 3.重点字音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二、合作释疑(25分) 结合课文注解,口头串译课文 重点句子: 1.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分析巧遇一节作者的感情。 ①惊喜、愉悦。 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3. 作者和两位赏雪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并作具体分析。 “痴” 4.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a. “是日更定”——时间之早 b. “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天气极其寒冷 c. “独往湖心亭看雪” ——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5.写本文时,清朝已成立二十三年,作者为何还用明崇祯年号。 三、巩固拓展(5分) 朗读课文。 |
明确: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中间,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边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
(责任编辑:谢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