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园地 > 学习交流 >

八语团组报告——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1-12-06 06:24来源: 作者: 点击:

 

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济源市 济水一中 卢俊芳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做了一项调查:调查的内容很简单:一句话“你喜欢学习吗?”。调查的结果是:70%以上的学生答“不喜欢”,仅有不到30%的学生答“还可以吧”。
为什么现在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习?难道人天生就不喜欢学习吗?我们来观察几个月大的孩子,他会睁大眼睛,到处看这个新奇的世界,几个月大的孩子在用眼睛认知这个陌生的世界;孩子刚会走,他会兴奋地到处乱跑,这儿摸摸那儿碰碰,时不时的把抓到手的东西在嘴里尝一尝,刚会走路的孩子在用手来认知这个好玩的世界;3岁多的孩子有了许多玩具,他会把玩具拆开,看看有什么秘密在里面,几岁的孩子在用脑子认知这个神秘的世界。
反思人之初,我们会发现:其实,人天生是好学的,对未知的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人的天性。
那么什么原因使这么多的学生由“好学”变得“厌学”了呢?我们只有找到症结,才能找回我们的天性,让我们的学生重新“好学”。
症结
学习目的功利性强,学生感受不到探索的乐趣。
场景1
欢天喜地过大年,正月初二,郑佳与父母到姥姥家拜访,舅舅见了外甥,关心的问:“发奖状了没有?”妈妈用眼不屑的瞥了郑佳一眼:“别提了,丢人!只考了35名,奖什么奖!”郑佳在亲戚面前再抬不起头。原来学习是为了父母的面子。
场景2
班上来了个叫小雨的女生,人长得白生生,性格又文静,见了老师总爱把眼睛笑成一弯月亮。一次大考后,老师发现她的成绩竟然倒着数,“净给老师拖后腿!”见到老师紧绷着的脸,小雨那双漂亮的眼睛再笑不成月亮,连上课都躲着老师的眼睛,原来学习是为了老师的肯定。
事实是这样的:
如果排除成绩这一尺码,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每个孩子都那么天真可爱:他们会在教师节送上自己千挑万选的头花,他们会在新年来临之际送上自己亲手做成的贺卡,他们会因老师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而欢喜雀跃,多么可爱的孩子们那!可是一旦我们拿成绩这一标尺来衡量学生,我们会因学生的成绩不如意而生气,我们会因学生一个小恶作剧而怒火中烧,而这些在正在成长的孩子身上是在平常不过的小事,成绩这一功利性目的使我们对学生的接纳程度不再是100%
应该这样做:
居里夫人在法国求学时条件相当艰苦,住在阁楼上,冬天冻得像冰窟,夏天热得像蒸笼,但她学有所获,她很快乐。
康熙皇帝一生酷爱学习,除了汉语外,他还专门请外国教师教他数学、天文、地理等等,涉及门类之多令我们现代人也望尘莫及。他祖母孝庄皇后很心疼,劝他:“一般百姓读书上进,为了中举,你作为皇帝,无此担忧,何苦如此?”如果不是品尝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康熙帝何以对学习如此痴迷?
结论是:学习就是弄懂我们还不会的知识。如果学生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注重别人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学生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自然将学习看作是苦差事。我们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重新燃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
症结二
学生收到的打击太多,鼓励太少。
场景1
美国一名著名的棒球运动员,应邀到监狱中去与囚犯交流:他讲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第一次打棒球,他把父亲的门牙打出了血,他父亲高兴地说:太棒了,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棒球运动员的。“第二次打棒球,他把家里的玻璃打碎了,他父亲高兴地说:”太棒了,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世界冠军的。听完了世界棒球冠军的故事,犯人们若有所思窃窃私语,这时,一位犯人站起来说:“我小时候经历与你的一样,只不过,我父亲说:‘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罪犯的。’”
场景2
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同时打篮球,中国孩子投了10个球进了9个,中国的爸爸妈妈不高兴地说:“那一个球怎么没进?”美国孩子投了10个中了1个,他的爸爸妈妈又鼓掌又欢呼:“太棒了!”
事实是这样的:
中国传统教育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老师是“三间屋里的土皇帝,”戒尺常用,手板常打,打击来打击去,中国孩子活得自卑,压抑,明明是很优秀的学生,脸上的表情,却是自卑木讷的。在08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看到奥运会在全世界征集的2008张笑脸,中国人的笑脸大多是腼腆的,羞涩的,而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的笑脸时灿烂的,奔放的。
应该这样做:
“一位母亲和家长会”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可能有的人不知道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上幼儿园时,老师就对他母亲说:“你的孩子跟人家比差多了,人家能够坐半小时,你的孩子才能坐10分钟。”妈妈听了当然很伤心。回来后孩子问妈妈老师怎么说的,妈妈笑着说:“老师夸你了,说你过去只能坐十分钟,现在能坐半小时了。”孩子兴奋了,我能待的时间更长些。在妈妈的鼓励下,孩子不断进步最终考上了众人羡慕的名牌大学。
还有一个男孩考了全班最后一名,他爸说“太好了”。儿子很奇怪考倒数第一,不但没有收到父母的混合双打,还“太好了,”爸爸说:“爸爸今天想通了,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我着急也没有用,爸爸相信你是聪明的,你今天考到最后一名,就从0开始了,爸爸为你高兴。”第二次考试,他考到全班第15名。他爸爸说:“太好了,你简直太聪明,爸爸都不能像你进步这么快,第三次考试,他考到了全班第5名,他爸爸说我太佩服你了,你的进步速度简直太快了。孩子后来终于拿到全班第一名,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结论是:
打击多鼓励少,打掉了自信,打出了胆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多鼓励,才能培养出自信、向上、具有阳光心态的学生。
症结三
期望值过高,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成就感。
场景1
崔妍是班中十来名学生,母亲对她的成绩不满意,给她报了北京四中网校,又不想丢了坚持了6年的钢琴梦,天天忙得像陀螺一样,她现在夜里经常做恶梦,总感觉生不如死。
场景2
高考前精神崩溃的人不少,高考后许多学生会把书撕掉烧掉,成绩出来前后,患抑郁症或自杀的例子,也不鲜见。
事实是这样的: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亚洲人在美国并不多,但是,2000年的统计数据上,我们却发现,亚洲后代青少年的自杀比率,在美国排在首位。为什么呢?因为亚洲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远远超过其他族父母。期望值过高,使得孩子过早的在无法履行父母希望的现实中失去自我,最后唯有以毁灭自己而作为逃脱。
应该这样做:
周婷婷画了一个人像,头过大,显得头重脚轻,周弦笑着说:“太好了,如果把头画得小一些,身子画得大些会更好。”结果女儿画的第二张头小了,但身子又显得过大。周弦又肯定了女儿的进步,最终女儿画了一幅比例恰当的画。周弦对婷婷没有太高的期望,周婷婷反而比常人飞得更高。
结论是:
我们对学生的期望值放低些,他会得到更多的肯定,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学生就积累了自信,有了自信心,他就会开发自己的潜能,或许学生会送你一串惊喜呢。
症结四,学习方法不得当,事半功倍。
症结五,学习不能专心致志,效率低下。
症结六,外面的世界太精彩,教室的拘束太无奈。
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还有很多,我们只有找到学生具体症结所在,才能帮学生打败“厌学”,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
谢谢大家!
 


------分隔线----------------------------
------分隔线----------------------------
返回顶部
济源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