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济源市济水一中 段和平
希望总是能够带给人们对未来和明天的美好憧憬和遐想。希望能够给人信心和动力。希望在哪里,我们的脚步就奔向哪里。希望是黑暗里的一盏明灯,希望是寒冬里的一缕阳光。如果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教师是希望的播种者,那么校长就应该是最善于经营希望的人。
一所学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是因为它带给孩子、带给教师、带给家长源源不断的希望。鲍伯•加尔文说,我们认为领导者的最终工作就是传播希望。拿破仑•波拿巴说“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希望‘经销商’,”这个希望在一个团队中间,既包括团体的,更应该有个人的。这也正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奥博士所说的共同景愿和个人景愿。读了当代教育家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我在思想上进一步产生了这样强烈的共鸣。
一、 描绘一个美好蓝图,成就共同的景愿
共同的景愿就是共同的梦想和希望。 担任高密四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后,李希贵很快把学校带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这样的发展速度源于他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源于他及时的更加理性的思考。学校发展比较健康之后,他就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新的动力?他很快找到了。这种动力就是经营一种新的希望。他果断提出了用3—5年时间,把该校办成齐鲁名校的办学目标。
他对办学思想、教育质量、队伍建设、甚至校园文化都做了一些具体规划,提出了比较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把这些奋斗目标具体分解到每一个岗位。抽象的目标一下就变成了具体的景愿---这就是学校共同的希望。
在共同景愿感召和引领下,大家都自觉用那个美好景愿去审视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工作,大家都在不自觉地估算着自己肩负的工作与那个美好景愿的距离。这让我想到了当前,我们“创全国教育强市” “建规范化学校”和实施“三名工程”不正在为全体师生描绘了这样一个令人骄傲和自豪的共同景愿吗。过去,我们学校经过长期不懈的能力,各方面都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车道,但是,现在我们离全国教育强市的目标要求还有距离,因此,我们需要构筑共同的景愿以进一步激发我校全体教师职工的新动力,凝聚“大创建、大发展”的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我们立足学校实际提出了创建“规范化、高质量、有特色的现代化全国名校”的办学目标是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的。规范化是基础、高质量是根本、有特色是动力。只要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思路清晰、措施科学、落实到位,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就能够带领全体师生驶向成功的彼岸。为此,我们要深入持久的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大“创规范、建特色、育名师、铸名校”的力度,借助“全国教育强市”和“三名工程”的双轮驱动,实现“质量强校、文化兴校”两翼齐飞。
二、 让每个教师走向成功,实现职业的幸福
有希望是幸福的。经营希望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校长要善于经营希望,让每个教师和学生在成长的路上离希望越来越近。著名管理思想家玛丽•福莱说:“最成功的领导者是能够看到尚未实现的景愿的人。你看到了然后再把它推销给你的部属,那么,你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
但是,好的“共同景愿”往往需要与具体的“个人景愿”结缘,才能爆发出巨大的动力。欧白恩说“我的景愿对你并不重要,唯有你的景愿才能激励自己。”李希贵对此的认为是,对共同进景愿的真诚关注往往植根于个人景愿,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却又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常识。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人们过分强调共同景愿,是以忽视甚至牺牲个体景愿为代价的,这样的成功并非建立在幸福的基础上。他用雄辩语言告诉我们,如果你有意在一个团队中建立一个共同景愿,你首先应该不断地鼓励你的部属发展自己的个人景愿。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每一个学年的开始,他都要求自己的教师们在制定学期计划的同时,各自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这样的规划引领,激发了教师蕴含的巨大能量,教师在不断挖掘自己潜能的过程中,不仅推动了共同景愿的实现,而且提升了自己的个人景愿,塑造了教师的专业性格,使教师不断走向成功。
为了尽可能让每个教师离成功近些,他在学校开展了“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的系列成长活动。这些活动中我认为值得借鉴的地方有这样几个方面:
1、尽可能创造一个让全体教职工发挥其潜能的气候和环境,让每一个在这里工作的教师都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让学校成为每一个人成才的基石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并把这项活动提炼化为一个鲜明而又响亮的口号:“让每一个四中人成为英雄!”
2、对班子成员的要求:事业第一;既要有服务意识,又要有超前意识;既是教学能手,又是管理行家;关键的时候既身先士卒,敢于下水,又能够勇敢地说“同志们,跟我冲!” “兄弟们,跟我上!”
3、他对教师的要求是:每一个学科都要有学科带头人,每一个教师都要敢于成为学科带头人;要培养自己的特色,培养自己的“魏书生”“任小艾”;搭建平台让教师走出校园,走出本地,走出本省,走向全国。
为了成就教师个人景愿,他建立了“教师成果展厅”,让教师有一个心动和神往的地方。这里写满了荣誉,洋溢着自豪。踏进去,她的庄严与浩瀚会使你受到感染,使你不由自主地赞叹,以至于流连忘返。
因此,要想让人人成为英雄,学校就要创造条件,营建氛围,铺设台阶,让人人都能够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人人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在这里工作的光荣和自豪。但是让每一个人成为英雄,不只是表彰一下先进就完事,而是要让每一个为学校工作的人都感受到“大家都在关心我、尊重我。”同时,能够让师生在学校经常体验到成功和成长的幸福。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学校改革发展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完善了学生综合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了《教师业绩档案》,对教师获得的各种荣誉事迹,在学校例会上大张旗鼓的公开表扬;开展“教师专业成长规划”“优秀教师团组报告”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关心尊重每个教师职工,为每个人创造成功和展示风采的机会,让每一个人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在这里工作的职责和光荣,感受到自我在这个大家庭的存在,自我在这个大家庭中的价值。我相信如果我们的教师们都生机勃勃,志向远大,积极进取,那么他们在塑造阳光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阳光的自我。干群和衷共济、师生共同成长,必将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三、 关心每一个学生成长,成就学生的未来
给予学生希望比给予分数学生更重要。考试对于人生可以有很多次,但是成长对于每个孩子只有一次。因此,关注学生的成长就是经营学生的希望,成就学生的未来。为了让身处高考重压下的教师和孩子能够自由的呼吸,主动发展,李希贵带头穿越“雷区”,亲自开展素质教育实验和一系列关注师生生存状态的探索,以帮助孩子们顺利穿越“雷区”,“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他下定决心,把能够交给学生的活动组织权,全部交给学生,并且亲自命名为“学生自我锻炼十大工程”。我们可以感受这在当时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需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是,真正的教育改革家是不会临阵退缩的,反而迎难而上。实践和结果证明,他成功了。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经营“学生希望”的前提和基础。他列举的一个很好的例子———《震撼人心的一跪》,让我记忆犹新。
故事说,在某大学的考场,有一名考生在不断地作弊,监考的外籍教师几次警告都无效,最后,这位外籍教师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当众对着这名考生跪下来,说:我求求你不要再作弊了!我宁肯教出一个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也不愿意教出一个人格上不诚实的学生。
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当时的教育新思维: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单纯关注学生的分数。这让我想到当前,在教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也有这样的“误区”,就是把教师、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然后相加评比。这个方法表面看非常有效,大家都把最后的分数等级看得非常重要,从高到低一目了然,很公平,表面看校风校貌很好,但是,这就如同 “一个苹果+一个梨子=?”苹果和梨子怎么能进行简单的相加呢?一个笼统的分数,容易导致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后果,让教师很难正确全面认识学生的品质,更不利于因材施教。其实,学生在思想品质和人格方面的进步远比分数的进步重要。因此,一味追求分数,对人性的忽视是舍本逐末,与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故事中的那名考生正是这种教育的牺牲品。当前,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和规范化学校建设过程中,必须吸取这样的教训,通过科学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创新完善综合发展性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今天,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事实也进一步充分证明,许多后进生,在思想品质等方面都是可塑的。细心的管理者和教师,如果多一把尺子,就会拓展一份希望,让学生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
作为校长,在推进新课程过程中 ,在规范化学校创建过程中,我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经营目标还是经营过程?经营分数还是经营希望?这不只是理念的问题,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能够坚持以人为本,以身作则,自觉把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目标落实到教育管理的实践中,落实到当前的规范化学校创建的活动中,以共同的景愿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氛围,在成就共同景愿的同时,成就师生的个人景愿;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教师;在成就今天的同时成就未来。这是经营希望,创造希望,是让教育在希望中演绎幸福并不断向未来延续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