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高效课堂的路上---历史教学高校课堂发言稿

时间:2019-12-05 15:39来源:济水一中 作者:卫东艳 点击:

教研组通知我讲这个问题时,真的很惶恐。因为我的课堂距离高效还有很远,充其量是完成任务。我现在只能算是行走在高效课堂的路上。下面我把个人看法和大家交流一下,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第一部分教师方面:

一、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想高效,必须备好课。

备课首先对这节课进行谋划,要有思路,思路是课的主线,只有主线清楚了,才能整合知识,让学生听得更透彻。如:以人物为主线贯穿课堂,可使枯燥的课堂活起来,丰富起来。篇章式结构,也是对教材进行整合。其次背目标。新课程理念下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但教材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吃透课标,以课标为纲,结合教材呈现的教学资源,在课标与教材的双向交换中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再把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认真定夺,形成一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把《课标》、教材和学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三维目标,既体现本节课知识的教学要求,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法与学法的揣摩、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视,完全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这样的综合设计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成为高效课堂。 最后背语言,课堂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才能让学生爱听想听。对教材的每一部分的处理要注意多种形式,如表格、图表、折线图等。还要在过渡语上多揣摩,注意前后知识的连接。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有序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高效课堂的设计可以考虑把教材与其它地方收集来的图片、表格、材料、音像等资料融合成一体,通过科学设计,形成了一个个形式各异、各具特色、活泼新颖的教学新资源组合。比如教材知识组合成的知识框架表、多组照片构成情境材料解析题、剪切后的录像片断等等。运用组合后的新资源更便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历史课堂要与多媒体手段结合,把课堂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感官,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身临其境,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讲授《宋朝经济的发展》这一节时,让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有这样一个王朝》,动态的《清明上河图》使学生感受到了宋朝经济的发展。这是教师枯燥讲解无法代替的。这些经整合后的资源从感性到理性、由易及难,有序的逐个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能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我校的综合素质评价表,利用加分,扣分使学生对着门课程更加重视,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其次教师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思维空间,尽情地想象,畅所欲言。通过读、写、讨论、合作探究、质疑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因素,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在丰富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的升华,形成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接着,精心设疑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历史课堂要设疑问题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学生活跃的思维状态,才称得上是成功的课堂教学。要注重两个“巧”。巧选设疑处,在何处设问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处处设问,也不能一问到底,而是应围绕课堂学习的重难点逐步提出,使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巧设问题情境。简单地问个为什么、怎么样,仍然很难紧紧抓住学生。如果合理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以渲染烘托气氛,然后推出有悬念、有曲折、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思维会更主动、更积极。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学生比较熟悉“台湾被割占”这一史实,如果只设问那一条约被割占,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可以设计以下情境: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一段对话,真实再现的历史场景、形象以及有趣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积极性。最后,小组合作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课堂没有学生参与,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作壁上观,学习效率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课上小组合作讨论,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好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部分学生方面:

一、学会阅读教材。即使是开卷考试,学生主要的参考书还是教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很重要。首先读目录,包括单元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历史过程、历史主题和历史线索,而且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同时,阅读教材时,善于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即哪些是背景,背景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时间、人物、经过、结果和意义,意义又是分哪几层叙述的,其中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国内影响,哪些是国际影响,等等。一般来说,每课内容讲一个历史事件,可用上述“概括法”阅读,如果是两个事件,就要注意进行比较。同时,阅读教材要多注意教材中的细节知识,包括大字内容、课下注解、相关史实、知识拓展等等这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正文内容、理解历史过程。

二、学会构建知识。学生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学会构建知识网。如我们学习八年级下册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先后顺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等。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要善于活化教材知识,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例如,对每课所讲述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也可以从时政热点出发,整合知识,如对于中日关系,我们可以对其从古到今的关系系统总结,可以从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大化改新——近代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1972年中日建交——当前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潮。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经纵向联系、以地点为纬横向联系,构建立体的多面的知识网络。

三、学会拓宽知识面。多注意各学科交叉知识,比如政治课学习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可以联系运用到解释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用地理知识理解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火药桶、长征的艰险等;用语文的修辞手法,对历史事件或概念换种表述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

四、学会一定的应试技巧。让学生控制好时间、通观全卷、审清题意、先易后难、把会做的做完后再翻书。答题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里的中心词,弄清试题的意思,防止片面性,其次,认清干支关系,抓住题干对题支的要求,避免所答非所问的错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抓住关键内容,分析解答。最后,对于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思路要开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

五、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开卷考试需要多做题,练好题。练习要及时、有针对性。习题要突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表述能力、质疑能力等能力的训练,提高审题能力,积累应试经验。

 



------分隔线----------------------------
------分隔线----------------------------
返回顶部
济源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