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效,学有长---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时间:2019-12-05 15:01来源:济水一中 作者:陈秋菊 点击:

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教法使我们的教学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我们发现:看似“精彩”的课堂,其实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设导语,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比如我在讲中国历史第二册第3课《开元盛世》和第三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两课时,我利用大家比较熟悉的两首诗:杜甫的《忆昔》和毛泽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入新课,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积极饱满地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又如第四册第11课《民族团结》一课,我播放了歌曲《爱我中华》,当听到这熟悉的歌曲、优美的旋律时,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了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以达到最佳效果。

设计思路:

采用诗歌、歌曲导入新课,活泼生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的感觉。让学生在感知历史的同时,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

二、穿插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上穿插小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中国历史第四册第9课《改革开放》一课时,随着“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纪念馆内的展板”、“领头人严宏昌”等一幅幅图片的播放,我给学生介绍了安徽凤阳小岗村30多年前的“惊天一幕”:1978年夏,安徽大旱,这年夏收分麦子,小岗村每个劳动力才分到3.5千克。严国昌等几个老人找到生产队长严宏昌商量:“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得想想办法。”“办法就是不吃大锅饭!”“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12月18日,小岗村大队的18位社员在严宏昌的带领下,偷偷摸摸签订了一份“文书”,并在那张大纸上摁上了自己鲜红的手印,把生产队的地给分了,对他们来说,这“包干合同书”可是押上身家性命的“生死文书”。摁手印对老百姓来说,那意思再明白不过:生死由命,义无反顾。顿时,学生们的兴趣就提高了。又如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讲到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时,我引用了这样一个小故事: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会见了她。那是一场气氛表面上平和,实际却刀光剑影,剑拔弩张的谈判。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没有实现她的如意算盘占到一点便宜,在会谈结束后,她走出人民大会堂心情非常沉重,一不小心还摔了一跤,幸亏摔得不重,有人戏称她这是给中国人民谢罪了。听到这里,学生们会心地笑了。

设计思路:

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切合教学内容的小故事,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克服了学生心不在焉的毛病,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有兴趣听,趣中促学,学有所获。

三、引用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当今的初中历史教材,需要学生大段记忆的知识少了,课标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史实,只是一些脉络、枝干,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增加学生额外负担的前提下,通过引用一些材料来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需要记忆的知识,潜移默化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世界历史下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关于二战爆发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课本上仅仅提到了绥靖政策,而我们知道二战的爆发不仅仅是因为绥靖政策,还有其他原因。讲课时我用多媒体展示四则材料,依据材料归纳德国挑起二战的原因:

材料1  一后的近20年,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德国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取欧洲和世界霸权。

材料2 纳粹党巧妙利用德国人民痛恨《凡尔赛和约》,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和种族狂热,鼓吹日耳曼人必须以战争“获取生存空间”,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材料3 1932年,德国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40%多,失业人数超过600多万——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普遍不满,趁势发展壮大。

材料4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得出:1、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凡尔赛体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矛盾;3、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4、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设计思路:

初中学生的思维表现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而二战爆发的原因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所以我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并以德国为例,让学生自己从材料中总结出二战爆发的原因,使问题深入浅出,既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 巧用多媒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历史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感到陌生。如果运用多媒体,采用图片、录像、动画、图形以及色彩与声音的变化,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印象。如讲到《南京大屠杀》时,由于这是一个世界关注的问题,互联网上有较多这方面的资料,我就事先发动学生去寻找一些图片,而我自己也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图片并打印出来,准备在课堂上传阅。因为“南京大屠杀”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那些实实在在的大屠杀惨况,所以当同学们在课本上读到被屠杀者的数目并且从图片上亲眼目睹了那种可怕的情景时,每一位同学的心底里都不可能把这件历史事件忘掉。南京大屠杀的场面就变得既形象又生动。这些教育素材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设计思路:

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有机结合是时代的需要,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将学生平常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用具体的形象展示出来,把死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课堂教学的真正高效。

总之,顺应新课改的潮流,提高课堂的效率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流程上能灵活多变,把握教学的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真正做到“为学习而教”,“为学生发展而教”,这样,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气,课堂才能显现激情与活力,从而达到历史课堂与学生学习兴趣的自然融合。相信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最具魅力的!



------分隔线----------------------------
------分隔线----------------------------
返回顶部
济源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