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新闻 > 通知公告 >

【名师】孔冬青:甘为人梯 静待花开

时间:2018-04-24 18:03来源:济水一中 作者:济源日报 点击:

4月的济源,一团团杨絮雪花似的漫天飞舞,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白居易“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的诗句。孔冬青是济水一中的副校长,更是一位深耕桃林三十二载的教书匠。32年来,孔冬青扎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将希望的种子撒遍了整个玉川大地。

 

“教育工作上的第一个转折点”

 

1986年,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孔冬青被分配到了小刘庄学校,开始了她为之热爱并将付诸一生的教育事业。在孔冬青看来,她从事教育工作不是因为远大的理想,而是像命中注定一般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我从小就特别听话、特别努力,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目中的好榜样。老师会跟我一起讨论问题,同学也喜欢找我讲题。”孔冬青说,那个时候,她不仅会做题,还能把题讲得透彻、明白。因此,她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师范专业。

“毕业后,我在小刘庄学校初中部教了5年数学课。后来因为学校合并,小刘庄学校初中部被并入庙街初中,我也随之来到庙街初中教学。在那只待了一个月,我就又被调到了职工子弟中学,也就是现在的实验中学。这是我经历的教育工作上的第一个转折点。”孔冬青说。在小刘庄学校,孔冬青那一批教师负责教第一届初中生。没有前辈传授经验,孔冬青全靠自己摸索,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跑到庙街初中向老教师请教。那时,孔冬青虽然是初出茅庐的新教师,但在教学上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连邻村李庄学校的学生都争着来小刘庄上学。这件事让孔冬青很有成就感,也激发了她的教学热情。但这股热情在孔冬青1991年进入实验中学之后,就被“冷水”浇灭了不少。

“进入实验中学后,我好像看到了天外天。”孔冬青说,在小刘庄学校,她习惯于“单打独斗”,缺乏与老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因此,来到实验中学后,孔冬青在教学上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小刘庄学校,一个班只有二三十个学生;到了实验中学,一个班有七十多个学生。我要教两个班的数学课,并且直接接手成绩较差的初二年级,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孔冬青说。

从农村学校调入市区学校,实验中学的一切对孔冬青来说,既陌生又充满了新鲜感。有一天,孔冬青下班后经过一间教室,发现教室窗户被窗帘挡得严严实实。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孔冬青将窗户推开一个小缝隙往里张望,原来是市里选拔优秀老师在录课。校长看见了她,便走到她身边说了一句话,“冬青,你什么时候能录一节课啊?”这句话让孔冬青触动很大。她暗下决心,自己也要能早点上优质课,证明自己的实力。“当时,我带的班级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感觉自己很失败。晚上,我就到大街上边跑边哭。”孔冬青说,那次失败的经历让她至今难忘。

 

“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经历了一次打击后,不服输的孔冬青暗暗在心里较劲,开始了一场“逆袭之旅”。“从1992年开始,我好像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成绩再差的班级到我手里也能变好。”孔冬青充满自信地说道。其实,这“神奇魔法”的背后是她孜孜不倦地探索和默默无闻地付出。

“每次备课,我都会花上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对于每个知识点的处理、每个环节的教学方法,我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换位思考,筛选能够考查所讲知识点的不同类型的题目,编写能很好体现数学思想的练习题。”孔冬青告诉记者,只有把准备工作做充分,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强化知识,并把知识巧妙地进行延伸拓展。

让课堂充满活力,是孔冬青三十多年来在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中形成的教学风格。“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为他们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孔冬青说,相比于“填鸭式教育”,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孔冬青把学生推到台前,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双主课堂教学’是我一直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不能忽略老师的主导作用。”孔冬青说,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应该更注重教学价值,善于捕捉课堂精彩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孔冬青还常常在学生的错误答案中寻找积极因素,及时对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加以点拨,使之成为课堂的亮点。学生往往能得到顿悟,兴趣倍增,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养成了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

孔冬青时刻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在学生困惑时指点迷津,在学生受挫时给予启迪。有人这样评价她的课堂:“孔冬青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更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鸣。”

 

“天平偏向了学生那端”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孔冬青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她常说,“教学生一天,要为学生着想一年;教学生一年,要为学生着想一生”。因此,她的班级管理理念中没有体罚二字。孔冬青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

在实验中学任教18年后,2009年,孔冬青因工作调整来到济水一中。如今,孔冬青作为学校业务副校长,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管理任务,还从事一线数学教学工作,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

2016年8月,由于过度劳累,孔冬青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出现冈上肌腱慢性损伤并有部分断裂,右臂不能外展,抬不起来,吃饭穿衣都很困难。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她用左手扶起右手忍着剧痛在黑板下方板书,有时实在太着急了就用左手板书。孔冬青要用比平时多几倍的时间写一节教案,仍一丝不苟。就这样,她一直坚持到国庆节放假,利用假期住院治疗。

如果把学生和家庭放在天平的两端,那么孔冬青始终是把天平偏向学生那端的。“我当教师这么多年,对我的学生尽职尽责、问心无愧,唯一感到亏欠的就是我的女儿。”孔冬青说,女儿上学后她从没接送过女儿。一次下大雪,女儿自己冒着大雪跑回家,回到家袜子已经湿透了。作为母亲,她既心疼又愧疚。一直到现在,每当孔冬青在家里提到自己的教学成绩时,女儿都会抱怨说,“那是牺牲我的童年换来的。”

很多人不理解,已经是特级教师的孔冬青为什么还要如此拼命工作?原因就是一个“爱”字。孔冬青爱学生、爱事业。正是因为爱,她才不顾自己的小家;正是因为爱,她才拖着多病的身体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正是因为爱,她才无怨无悔地付出心血和汗水。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2002年,济源市的教育系统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当时,学校鼓励走出去。走出去以后,我发现原来我们在教学理念、方法上有很多不足之处。”孔冬青说,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取得了好成绩,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外出学习后,孔冬青开始反思自己,改变自己。“以前我们总是认为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就数学来说,最后一部分的拓展训练,因为不是考试内容,我们就会把它忽略不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比如让学生测楼高的拓展训练题,如果让学生动手去做了,他们就会把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当中,从而发现数学的魅力,真正喜欢上数学。”孔冬青说。

近年来,孔冬青经过探索,逐渐走上了“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道路。“原来我局限于自己的学科教学,现在我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不断挖掘学科教育价值,培养学生能力,努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亮丽的底色。”孔冬青说。

2015年,孔冬青被省教育厅授予“中原名师”称号。为了更好地发掘优秀教育人才,加强学术交流,孔冬青成立了“中原名师孔冬青初中数学工作室”。“借助中原名师工作室的平台,通过送教下乡、区域学术研讨、主题教研、同课异构等活动,可以引领全市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孔冬青说,中原名师工作室还承担了河南省教育厅培训河南省名师、骨干教师培育对象的任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员进行一次集中研修。“这些学员都是来自各个地市的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这里,我们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课题立项答辩等模块的培训,不仅促进了我和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发展,还让学员的业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同时也宣传了济源教育。”孔冬青说。

如今,孔冬青已经顺利完成第一批学员的培训任务。作为全国范围内选拔的123名名师中的一员,她将于日赴北京参加首期全国名师领航工程”培训。“今后,我将秉承匠人情怀,脚踏实地,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优秀教育人才!”孔冬青说。

今后,我将秉承匠人情怀,脚踏实地,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优秀教育人才!——孔冬青

 

 

 

 

 



------分隔线----------------------------
------分隔线----------------------------
返回顶部
济源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