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园地 > 教师风采 > 语文组 >

一节好课该如何设计

时间:2020-12-10 14:35来源:济水一中教导处 作者:葛二霞 点击: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的理解是自己上的酣畅淋漓,学生也听得投入,眼神中有光,课堂上积极思考并发言,然后课堂上由生成,当你下课时,能让学生由衷的感受到很有收获,那就是一节好课。

“上好课的“甜”来自于备课的“苦”,要想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备课要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编写意图入手。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必须以把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学生的可接受性为前提,应该深入的钻研教材,真正领会并尊重教材编写的意图,这样才能更好的使用教材,比如语文学科,老师要了解统编本教材三年六本书三十六个单元的整个体系构成,它是把课标所要求的对应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分解到三年的六本书三十六个单元里的每一单元里,每篇课都承载着对应的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所以老师应该从课程的角度,把握每一册教材每一单元的课文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定位,要充分理解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者之间由课内到课外的关系。从单元的角度去思考三种课型应该怎样由扶到放,由课内的课外的学习意图,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学科的差别虽然很大,但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样的,所以我粗浅的认为不同学科在一节课的设计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下面我来说说我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目标的设定

目标是整节课的核心。首先,每节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授课就如走路,盲无目的的行走不会有太多的收获,甚至会迷失方向,因此,在授课之前,目标的确定应是最重要的事。而对于目标的定位,我认为也很值得思考。专家指出“制定的课时目标要具体明确,恰如其分”。它一定是根据单元目标和本节课特点提炼出来的,而且不宜过多,因为面面俱到往往会面面不到。近年来我们组在王巧利老师的带动下,比较推崇的是“一课一得”,也就是说,尽量设定一个目标,也许大家可能觉得少,但想想一个学期真正让学生掌握的有多少目标。分解一下,如果每节课扎扎实实达成一个目标,那学生的收获就是丰厚的。

此外目标要具体。在许多教学目标设计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式“让学生——”“使学生——”。我认为这样的目标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老师想学生怎么样学生就得怎么样,又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的目标,我认为不很具体,因为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是一节课能培养出来的,这样的目标适合用在学期目标或单元目标中使用。

二、导入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能让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就比较兴奋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就要我们设计一个好的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探究欲望,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而绝不是花里胡哨,制造噱头。我们语文组大部分老师现在都认为最好的导入就是温故知新。今年郑倩倩老师参加优质课初赛的时候准备的是《学习描写景物》,她一开始设计的导语是:

春天,在朱自清的笔下,我们去看春花的五彩缤纷;夏天,在杨万里的诗里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在杜牧的笔下“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天,在老舍的笔下观赏济南冬天雪的曼妙。平凡的景物,在他们的笔下如此鲜活生动,这是文字的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描写景物?

后来上课的时候感觉,这样的导语虽然听着很有诗情画意,很高大上,但学生其实只是觉得那是一节课的固定套路,俗称“穿靴戴帽”。倩倩老师非常聪敏,立马就吸纳了大家意见,把导语改为:

大家请看这四幅图美吗?你想到了什么诗句?学生回答后肯定:大家的积累真丰富,诗人有文字描绘出了四季的美景,平凡的景物在他们的笔下生动形象,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描写景物。

修改后的导语就要高明得多,首先让学生去回忆学过的诗词,温习了旧知,并得到老师的肯定,一开课就享受到了挑战和成功的体验,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好了基础。

三、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是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关键,也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条件,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组织学生交流,怎样启发学生理解分析,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我们都要预设好,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针对新知识教学,一定要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科特点不同,我感觉理科学习更要注重深入浅出。教师在透彻理解所讲问题的本质的基础上,善于用学生知识领域中已有的、或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一些事例,来恰当比喻学生目前尚属不可捉摸、难于理解的理论或问题。学习效果会好一些。

文科学习知识点多,所以要紧紧围绕目标来设定好主问题,主问题引领,一课一得。也就是循着一条主线思考,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逐渐生成新知。如《孤独之旅》中让学生找杜小康的情感变化,通过他的情感变化慢慢探讨梳理出来了这篇小说情节的四个阶段,鸭群、芦苇荡、暴风雨等环境描写的作用,也由他的情感变化探究出了小说主题。条理清晰却内容丰富,解读深刻。最好的学习除了温故知新,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由新知返旧知,让学生不断回顾学过的旧知,不断比较,不断发现,不断体会收获的快乐。还比如以情感变化串起整个故事情节的经典文章还有《阿长和山海经》,跟《孤独之旅》比较着学,就知道这样的情节设置不仅线索明了,还很好的塑造了人物形象。

其次,新知学习中要注意的是,我们经常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虽然熟悉得不能再熟,但往往为了省事,为了赶时间而直接把“鱼”抛给了孩子,而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甚微。我的建议是如果大部分学生没学透,哪怕少学点,也要把学过的真正学会。

四、拓展延伸

我感觉拓展延伸其实就是温习,是练习,是举一反三,以达到掌握新知的目的。学习强国平台里打开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习”重要性。不论对文科还是理科,拓展延伸环节无疑都至关重要,这是真正让学生通过练习或延伸课外或生活实际,去检验新知的过程。理科学习在设计练习时,内容应有针对性,安排要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层次性,为了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对学困生,我们可以按不同的要求设计,灵活处理。对学生练习不能机械重复,盲目多练。

就语文而言,课堂拓展是对教学中的文本而言的,脱离文本就谈不上衔接课内外,更谈不上向课外的延伸。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是个例子”,既然如此,我们教师就必须用好这个例子。因此,语文课堂的展阅读必须以文本为依据。那么,课堂拓展阅读应该向哪些方面拓展,又应该怎样确定延伸角度呢?我们强调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其中的“此”和“彼”又分别是什么呢?这个就要看目标的设定了,我们可以围绕目标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语言等方面入手,有效地进行拓展阅读,达到一课一得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为了保证一节课的独立与完整,课堂小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人说“引人入胜的导入能产生‘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那么耐人寻味的小结则是‘课虽终,思不尽’的境界”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学生的大脑已经疲劳,更要求老师精心设计课堂小结,使结尾成为画龙点睛的一笔,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总之,做一个好的教师,上一堂好的课,的确要付出很多很多时间和精力,要相信自己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有意义的,终有一天,你的学生会真正认可你,热爱你的课堂。他们的认可,比什么都更让人有动力不是吗?

 

(责任编辑:谢毓坤)



------分隔线----------------------------
------分隔线----------------------------
返回顶部
济源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