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社学习编排文化遗产情景剧,在扎染坊学习传承诗经中的扎染术,在无线电测向社团跟踪神奇的无线电波,到王屋山寻访现代愚公,到洛阳探访大唐农耕,在现代智慧种植园体验新式农民生活……”近日,济源市济水一中教育集团的综合素质评价“反思课堂"上,孩子兴奋地分享社团活动体验,感受“双减”下的“新式综合实践作业”的妙趣横生。这是该校落实中央“双减”精神,创新“作业公示管理”,以小作业撬动学校教育“大变革”的生动情景。
“作业公示”是济源市济水一中进行作业管理改革,破解“双减”问题的有效抓手。早在2014年前,该校校长慎玉杰就率先提了出来,并顶住压力坚持在全校推广实施。2021年,这场静悄悄的“作业革命”与“双减”有效对接。学校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确立作业研究的新课题,加强作业设计研究,规范作业公示内容,限定作业科目总量和总时长,杜绝教师微信布置作业,减轻家长校外找辅导班辅导学生作业的负担,完善学校检查督导主体责任和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精心做好改革的“加减法”,努力推动作业减负担,教师提素质,课堂增效益,活动创特色,引导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今天,走进济源市济水一中,每个教室的后墙都统一设置了一块黑板,统一设立了“作业公示栏”,项目包含作业时间、作业科目、作业内容、作业时长等。学生每天放学前,对照作业公示栏记下作业。一班一标配,一日一更新。“作业科目栏是固定的,总量不得超过三科这个红线。通常每晚作业只有两科。语数英3选1,其他学科N选1”。该校副校长郭维军说,“其实作业科目,作业题型,作业总量等要素都比较好掌控,但是作业完成时间一直是个难题。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学校下了一番大功夫”。首从机制上设限,规定作业总时长不得超过1.5小时。并根据作业难度,以中等学生为标准,设计坡度,实现弹性管理。同时确立课题,组织攻关小组,师生共同研究,结果显示,优秀学生通常一小时甚至半小时,就能够完成。中等学习程度学生完成不超过规定标准,少数有困难的学生,则鼓励力其所能及去完成。其实,少数学生即使不能完成,学校还有一套方案,就是增加课后延时服务的爱心自习小课堂、成立班级学习共同体,以及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和教师因材施教个性化辅导,进行补救和帮助,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另外,学校规定晚上10点前,学生必须上床睡觉,家长可以自主监督反馈。第二天,任何人不得以作业完成情况处罚学生。学校划定的这条“作业管理红线”,赢得了学生家长广泛理解和大力支持,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据了解,此举还引发了学校一系列配套改革,打出了一套减负增效“组合拳”,创新了学校教研活动和班级管理模式,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了备课组集中研讨作业,教学组分层设计作业,班级设定自选作业,鼓励实践作业,定期展评作业,教学组统一发布作业的管理机制,接受全体师生监督。教导处每日入班检查,每周进行汇总通报,与班级和教师考核挂钩,与授课教师、育人导师捆绑评价,形成“一天一考核,一日一反思,一周一等级”的评价机制。
机械性的书面作业进一步减少了,实践性、创新性作业和社会实践作业赢得了学生欢迎。在《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1日头版头条刊发的《百日答卷——写作“双减”一百天之际》一文中,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教育集团“作业公示”管理得到充分认可,并通过国家教育部网站和人民教育官方账号发布,进一步向全国推广。11月19日,济源市老科协领导考察组专程到济水一中调研,现场查看落实“双减”的做法,也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大家对这项改革的先进性与可操作性,以及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人民日报客户端和新华网客户端等权威媒体也先后给予了深度报道。
“小作业撬动大课程,小切口激活大能量,小创新带来大变革。我们将继续以作业管理为切入点,持续深化双减改革,探索轻负优质的发展路径,为新时代教育发展贡献更多的济中智慧和济中方案。”该校党总支书记慎玉杰说,“作业减少后,孩子们成长的舞台更大了。”于今,学校不仅加强了篮球、足球、考古、扎染、服装艺术设计、无线电测向、创客教育等20多个学生社团建设,还完善了“3+x”校本课程体系,丰富“5+2”课后延时服务内涵,广泛开展体育文化艺术科技和社会实践,以及大阅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编辑/ 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