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见过这样一首小诗:“在路上,我们要勇敢;在路上,我们要平淡;在路上,我们要宽容;在路上,我们要坚韧。”在路上,是一种心情,是一种经历,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思索。想想自己从教的26年来在教科研方面的成长过程,从望而生畏到浅尝甜头,从收益多多到矢志不渝,正是一路走来一路坚持,一路走过一路收获。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要教好书,育好人,教师自己就必须首先懂得教育科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从中就可以看出教育科研对于一个教师的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力学家钱伟长教授也曾指出:“教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主要不是靠听课进修,而要靠科研。”一位教师要想使自己获得持续的发展具有更深的造诣,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永葆青春充满活力,使个人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形成特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的研究,这也是一切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过程和规律。对此我也颇有体会。
初闻科研,望而生畏
从小到大的印象中,“搞科研”都是科学家的事情,象自己这样一位平凡人士,总认为那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更别说去尝试了。不过,因为自己平时总是喜欢把对生活、对工作的所思、所想及时地记录下来,所以写文章自然就成了生活工作的一部分。虽然自己的长辈、同事、朋友也说自己写的东西还不错,但我却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依然把写作当成自己的个人爱好罢了。积累的东西多了,别人曾提醒说:“你怎么不把写的文章拿去参加论文评选或去投搞发表一下呢?”论文?我写的东西难道也属于论文?惊讶之后,还是心有余悸:“我写的文章怎么也能与教科研挂上钩?岂敢岂敢……?”
初涉科研,浅尝甜头
虽然当时对教科研没有勇气去触摸它,但也确实让我心里动了一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有意无意中,我开始翻阅一些有关教科研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在边学习、边研究,边探索、边总结的过程中,我试着结合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摸索着写了第一篇我认为是专业化的教育教学论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当时这是学校的一个校级课题)。正好碰到学校搞论文评选活动,我忐忑不安的把这篇文章交了上去,就在焦急等待中,结果出来了,出乎意料的是文章获得了学校论文评选一等奖。当我再次把文章投搞到当时的《济源教育科研》上时,竟然也被发表了。初次尝试写科研论文的成功,让我对教科研不但去除了畏惧感,而且还增加了许多自信心。1998年,我加入了河南省化学学会,这就更加促使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余尤其关注有关教科研方面的学习了。这个时候,学校正好成立了教科室,由于我平时比较热情这方面事情,而且年轻好学,工作积极主动,所以就被指定为教科室的课题联络员。这就更激发了我要在教科研方面有所发展的积极性了。
渐入其中,收益多多
那时,“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战略思想刚刚进入校园,学校的教科室也是刚刚成立,以前没有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大家思想上都不重视。但作为济源市的窗口学校,我们学校为了使各方面工作都能走到兄弟学校的前列,所以就积极申报了一项市级课题《构建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而在此之前,学校里谁也没有申报过课题,对于申报课题的程序、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等都是一无所知,至于经验的借鉴更是无从谈起了。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我与当时的教科室主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业余时间,把可能收集到的资料全都找来认真研究,还三番五次地跑到教委教科室去请教专家老师,只要有一点不明白的地方就跑一趟,最后连教科室的老师都有点不耐烦了:“你们真是谦虚认真啊!”但当看到自己写的课题申请、研究计划、研究方案、实施步骤等一系列相关材料一一通过专家审定时,心里不由升起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但略带遗憾的是,那年的课题结题,是以比赛的形式开展的,虽然我代表课题组参加的讲课比赛得了第一名,但是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确实比别的有经验的学校得分少,最后只获得一个优秀奖。遗憾之余,我想起了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那句名言:“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永远没有失败一词,因为每一次失败都是我弥补某种不足的一次机会。”在这种精神的鼓励下,虽然第一次参与课题研究的结果自己心里觉得很不如意,也不服输,但这次课题研究全过程的参与却让我在教科研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帮助了我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能收获更大。2000年,我在参与张熊飞教授主持的全国“九五”重点课题《诱思探究深化研究》的课题结题表彰大会上,不但撰写的论文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而且自己也被评为了“全国优秀实验教师”。接下来,我参与的两个市级课题均获得全市一等奖。之后的正常教学工作之余,我主持和参与了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在新一轮课程建设的改革大军中,我积极更新观念、革新自我,把对“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实践积极分享给全市的化学教师,并在教研室张新棉老师的组织下,成立了济源市化学学科专家团队。从2017年到现在,我们把团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并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已经整理成册,已经印刷出来的内部书籍两本。下步,团队核心成员准备申报新的科研课题,以进一步促进团队的成长,推动济源化学教育教学的发展。
这些成长的过程,从生硬模仿、改进完善,到轻车熟路、渐进佳境,我感觉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和尊重,更是一种不断进取、始终学习的人生态度。
一路前行,矢志不渝
“如果你有足够的才华,勤劳将让你的能力加倍延伸;如果没有,勤劳将弥补你不足的部分。” 学理论,研资料,做课题,不但成了我教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也促进我养成了教学反思的好习惯。美国学者波斯纳有条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要使自己有所发展,就必须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勇于实践乐于实践、时时反思事事反思的习惯。只有加强反思,教师才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提高综合素养、完善个性发展、提升个人魅力。只有加强反思,教师才能不断追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实践,开拓新的思考维度和探究方向,不断超越自我,增强自我的教育实践能力。
随着教育理论的丰富,教学技巧的增多,我感觉自己在工作中不但能巧妙的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而且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沟通更加真诚。虽然只是一个小学科,但是学生对我的依赖和信任却远远超过了化学学科知识本身。
回想自己与教科研“结识交往、执着追求”的过程,我深切地体会到,一线教师如果不投身教育科研,很难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也只有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中,以教学中的问题为方向,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展开全过程研究,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方式的最优化,教育手段的科学化,教育过程的智慧化。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动笔,教育科研就会成为我们教师快速成长的助推器。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注定要风雨兼程。一路向前吧!这条路是平淡的,也是漫长迂回的,是抒情的,也是流光溢彩的。在路上,我是一个心灵的旅者,更是一个坚定的实践者。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路上,紧握时代的脉搏,谱写芬芳的年华。坚定自己的信念,无悔自己的选择,在教育科研路上虚心学习、细心体味、用真情填充、用挚爱升华,一路坚持,一路走好……
请相信: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让我们一起期待,遇见更好的未来,遇见更美的自己。
(责任编辑:谢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