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学生成长的局外人
□ 本报记者 吴松超/文图
文章来源: http://jysb.shuren100.com/2012-09/08/content_37607.html
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责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但因目前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缺陷,使大多数教师只把教书作为工作职责,而教书又被窄化为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其他多个方面的素质培养被忽略。
德育被视为学校育人的核心渠道,不过学校里能“名正言顺”开展德育的,似乎仅有德育处、班主任。学科教师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身份、平台,即使愿意在学生人格、道德等方面的发育上倾力,却无用武之地。
济源市济水一中(以下简称济水一中)正在探索实践的“全员育人”新机制,试图改变教师教书与育人相割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彼此游离的状况,让教育回归到本然状态。
导师制:实现校园里的教育公平
“全员育人”机制的背后是教育公平理念以及新的学生观。
在济水一中校长慎玉杰眼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都需要尊重,也都是可造之材;最好的教育应该能激发学生内在的进取动力,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从而成就“最佳的自己”,学校、教师的工作无非就是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好的条件,提供机会和平台,并适时给予引导。
他认为,校园里的教育公平,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平等地得到应有的关注与支持,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但眼下很多学校实行的常规管理机制只能让这成为一种奢望。“班主任几乎是在学生德育中唱独角戏。一个班主任带一个班,至少还要上两个班的课,所以即使使出浑身解数,累得筋疲力尽,也难以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更别提因材施教了;与此同时,学校有2/3以上的教师由于没有班主任这个特殊身份,工作受到极大的局限,不能充分发挥育人职能。”
若还是从师德教育入手,以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换取对学生做人、做事教育的高度投入,可挖掘的潜力已经不大。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从教育的“生产结构调整”上入手。
济水一中在育人机制上进行了全新的顶层设计,提出教师人人做学生发展的成长“导师”,以制度创新激活教师,引领教师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个班级的学科教师就是学生的导师(班级学生多的,行政领导、后勤教辅人员补充进来担任导师)。学生根据学习成绩、个性特点等分成若干“学队”,每个学队八九名学生。学队与导师通过双向选择、个别调整建立“师徒关系”,一个学年为一个周期。班主任既担任某个学队的导师,同时又是班级导师团队工作的协调者。每个学期至少要开两次“班级教导会”,班主任与导师们一起研究学情和班级管理事务。
一位学科教师通常要教两个班的课,所以每位导师要指导两个班级的两个学队近20名学生。导师的基本职责可以用16个字概括,即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法辅导、生活指导。为了保障导师对学生的成长指导落到实处,导师制确立了“家访”“定期谈心”“学生建档”“案例分析”等督促机制。
学生是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反思的实践中学会自主发展的。济水一中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制订了学生每天的行为表现评价表,用目标和及时的评价督促学生自我规范日常行为。学生个人评价表、(小组)学队评级表和导师评级表“三表合一”,就张贴在每个班级教室的后面。各个班级都由学生来具体执行考核,“一天一考核,一日一公布,一周一等级,周初即归零”。学生与学队、导师之间实行“捆绑式评价”,学队每周的整体考核等级就是导师的等级。一周为一个评价周期,下周一重新开始。每周的评价等级归档,最终汇总确定一个学期的评价等级。
由于考核内容涉及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师生彼此“捆绑在一起”,最终影响每个学生每个学期的成绩甚至是中招时的综合素质评定,影响每位教师的业绩考核,所以学生之间彼此督促、相互帮助,导师也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学生不用心学习,违反了纪律,自己就会觉得“不好意思”,教师则“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学生自主发展、教师自主育人的教育新格局在学校很快就形成了。
“过去,一些因性格内向、学习困难、行为习惯不好等而常常被教师忽略甚至排斥的学生,现在都得到了悉心关注和引导,因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改变连家长都难以置信。他们的人生因为导师制而从此交上好运。”郭维军老师说。
今年2月,学生小李在外地打工的父亲因病住院,家庭陷入困境,他产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他的导师赵老师很快就了解到这一状况,及时家访并上报学校。后来,全班同学为小李父亲看病捐款,学校的爱心基金又为小李解决了生活费问题,还免除了他的所有费用。小李又能安心学习了,因为表现优秀还被评为“自主学习标兵”。
给“全员育人”一个新内涵
寇利平是济水一中八年级一名优秀学生的家长,她没有想到因为自己孩子的优秀而成为学校首批家庭教育讲师团的老师,走上济水一中家庭教育大讲堂的讲台。
去年11月底,济水一中举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动员大会,3000名学生家长应邀参加,目睹了学生的拜师仪式。在这次大会上,慎玉杰向学生家长们阐述了他对“全员育人”的理解:不光是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做学生的成长导师,每一位学生家长也是“全员”中的一员。他告诉家长:“孩子将来的成就7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70%取决于家庭的影响。作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研究教育,懂得教育,树立科学的成才观。”
他还送给学生家长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当你把孩子送进学校的那一天起,你本人也就成为了济水一中家长学校的一名学员了,学校要求各位家长,每学期要至少读一本家庭教育书籍,听一次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第二句话是“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家长要不断学习,身体力行,做孩子的第一导师和成长榜样”。
学校给每位家长发放一本《“全员育人”家庭教育手册》,家长每周写一篇家庭教育心得,写得怎么样让学生来评价,督促家长读书学习。今年寒假过后新学期开学,济水一中启动了学生家长培训计划。获得高级家庭教育讲师资格的学校教师马小艳、有着丰富的家校沟通经验的班主任刘振国以及学生家长寇利平为110名第一批学生家长学员作了培训,指导学生家长更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学校加强合作,科学地教育引导孩子。
学校将每周四定为“家庭教育日”,一个学期下来,3000名学生家长全部参加了一轮培训,教育观念有了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得到了改善。如今,济水一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参加家庭教育讲师资格考试,学校家庭教育讲师团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教师和学生家长携手成功教育孩子的案例也在持续增加。
3000名学生的家长中卧虎藏龙,不少人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里属于佼佼者。慎玉杰看中了这一资源里蕴藏的价值,也开始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给学生讲人生发展的经验,讲学生感兴趣的专业知识,激励学生成长,开阔学生的视野。
济水一中还坚持三大文化品牌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全员育人”的内涵,拓宽了教育的天地:每年4月举办“绿色、和谐、励志”远足游学活动;每年11月举办校园文化节,为学生展示和发展兴趣特长搭建舞台;每年举办一次“非常青春——济中魅力少年评选暨校团委委员公开竞选”活动。这三大品牌活动,将学校、家庭、社会联系在了一起,将学生、教师、家长凝聚在了一起,“全员育人”有了新的抓手。
心灵握手,找到教育的真谛与幸福
柴老师:
您好。我被调到后面坐了,烦恼好多呀。如经常被前边同学挡住、老师有时讲课声音低……这些也都不算什么,我最担心的是妈妈来开家长会时,坐在我的座位上(妈妈认为坐后边的是“差生”),回去肯定责备我不好好学习了。我不能找任何借口为自己辩解……莹莹:
你好。我们的座位需要经常调换,另外初中阶段坐在哪里与学习成绩没有关系。你妈妈的担心自有她的道理,但关键是你自己需要调整心态。开家长会时,你妈妈的思想工作也需要你来做,但咱们可以先谈谈,我教你些谈话秘诀。
上面的师生交流选自柴明琴老师的一名学生的记录本。在济水一中,每个学生都有这样一个成长记录本,叫做《心灵之约》,是学生与导师专门用于书面沟通的。师生间有些话不便于当面说,有些问题需要冷静下来,深入思考后再说,都可以通过这个记录本进行很深入的交流。
这个不大的记录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遇到了揪心事,有了倾诉的渠道,老师则能与学生分享人生的经验与感悟,帮助学生化解心结,重新阳光、自信和乐观起来。很多师生就这样心灵握了手,从而相互理解,教育更高效了。
李冬梅老师指导的一个女生性格很内向,有时课堂上提问她时也是一声不吭。李老师是个火辣性格,忍不住发火批评过她,结果却是这个学生更加沉闷了,交上来的《心灵之约》什么也不写。冷静下来,李老师觉得自己错了,就在《心灵之约》上写了两页多,郑重地向学生道歉,希望她也能敞开心扉。第二次,学生在《心灵之约》上只写了四个字:今天很好。李老师仍不计较,给学生写了一页多,指导她应该写什么、怎样写……就这样,学生的《心灵之约》上的字数在慢慢增多,到后来也能敞开谈自己的学习、压力、困惑了。现在,这个学生性格好了很多,脸上开始洋溢着笑容,回答问题时也很自信、流利。今年,这个学生出人意料地考上了济源一中。
一天,李老师接到了这个学生的家长的短信:您对孩子的每一份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心灵之约》本上您写给她的每一段话,我都帮她扫描珍藏,您发的每一条关心与鼓励的短信,我都保存下来。孩子能考出这样好的成绩,与您的关心鼓励是分不开的。很庆幸她能遇到您这么好的老师……短信让李冬梅非常欣慰、非常快乐,同时也很感慨,因为她也改变了,懂得教育不是呵斥,而是呵护心灵。
美术教师乔文梅、体育教师姚小玲原先因为课时少,与学生交流不多,而现在作为导师,与学生有了更多的交流,常常发现自己感动于学生,更喜欢这份职业了。“教育就是这样,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呼唤另一颗心。”她们说